老子曰:“授人以鱼,不如授之以渔,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,授之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”。在这里,“鱼”是指知识,“渔”则为获取知识的方法。如果想永远有鱼吃,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。随着对中小学语文改革问题的讨论不断深入,语文教育的许多弊端也逐步显示出来。以往的语文教育大多围绕着应试,把它看成是一种工具训练的技艺之学,削弱了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,使语文课程出现了人文性功能的缺失。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。对此,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,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,研究学生,探究教法,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,以学生为中心,在于教会他们如何去自主获取知识,而不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转移到学生的笔记本上。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要能够“将开放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。”“点石成金”,重要的不是交给学生“金子”,而是“点金的指头”。
教师要做到“授之以渔”,自己首先应该成为一个合格的“渔者”,一个知识的传播者、启发者和学生的引导者。怎样才能让自己成为这样一位老师?怎样才能让课堂的教学更有效?在每一节课时我都先会问自己几个问题:第一,学生对于这节课感兴趣吗?“兴趣是最好的教师”这个道理很简单,有了兴趣当然就会听得津津有味,也就会去主动学习。可是我们往往会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预设,教学目标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。第二,这节课我要让学生学什么?以学生为主体,从学生的兴趣出发,这并不是对课堂的放任,更需要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有明确的教学目标,这节课要让学生收获什么,都要做到心中有数。教师是课堂上的引导者,在教学教程中发挥导向的作用,不要对所有内容都面面俱到,而是要抓住关键,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,让他们大胆尝试,要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,尊重学生,最重要的是解放他们的创造力。第三,课程结束学生都学到什么,要补充什么?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,不能完全按照我们的预设实施。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,对课堂的把握能力还不足,经常会在课堂教学中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,一堂课结束后一定会有很多的遗憾。
反思之后的我,认为所谓的“有效”,应该是指在教师的教学之后,学生能够获得某些方面的进步或发展。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“只要你在我的每一堂课上都有一点新的收获,那我的课就是成功的”。一堂语文课,让每个学生都吃饱的确很难。同样的问题,有的学生一点即透,有的学生需要反复启发。我们班有一个男同学,语文基础相当差,一段文字都读不全,更别提做阅读、写作文了。于是,无论课堂还是课外,我都对他“特殊照顾”,布置给他的任务和别人不一样,让他一天收获一点新知识,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培养了他的语文学习兴趣和信心,半年多过去了,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,从字都认不全到现在可以完整无误地听写字词、背诵古诗了。我想,这是他的收获,也是我的收获吧!
如果我们把教学看成是机会,那么“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”;如果我们把教学看成战争,那么“不打无准备的仗”。充分的准备,为有效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。教师的准备就是备课,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“因材施教”,同样的课文,面对不同程度的学生,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必然不同,所以我们在解读课文的同时也要解读学生。首先要对语文教材有充分的理解,用灵活的方法来处理教材,精心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。要在“吃透”文本的基础上,梳理出文本的思路与结构,对每堂课、每篇课文需要达到什么目标?需要让学生学会什么、掌握什么?用什么方法才最行之有效?课堂中可能会出现怎样的反馈?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在哪里等情况,都作精心的预设,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分层次教学目标,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。
其实,这一方面是每个老师在课堂上的难点,由于时间因素的限制,老师常常是“一锅端”,做不到“因材施教”,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备课,并且是在合理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,精心备课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,如果自己在课前是认真研读课文,把课文读透嚼烂的,课堂上就能旁征博引,灵感不断,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激情后,也能积极配合,畅所欲言,这样的课堂是精彩的。反之,如果自己对课文的把握半生不熟,在课堂上恨不能手拿教参照本宣科,学生的思维也必定受到限制,这样的课堂谈何精彩。所以在备课时,我们要充分预设各种可能性,只有把课堂教学时会出现的各种情况都预设到,教师才不会在课堂教学时出现慌乱的情况。
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,我还与很多做得不够的地方,所以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,我将主要把握以下几点:
1、精彩的导入。课一开始就能充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,创设了一个和谐、专注、活泼的教学氛围。
2、教学过程要扎实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,特别是对于阅读教学而言,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,也就是应该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课文。然而我们经常会看到,学生才读一、两遍课文,有的字音还没读准,句子还没读通顺,词语也没理解,课文还不熟,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讨论、交流。有的甚至直奔课文的重点、中心,让学生谈感悟。其实,这样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,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会很低。因为这时学生对课文整体还没形成印象,对课文的重点部分也不熟悉,就拿出一词、一句进行重锤敲击,一定会使学生体会不深,理解肤浅,泛泛而谈,不得要领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:“教是为了不教”。扎实的课堂教学是不会演变成老师牵着学生走的。我们的教学内容应该由浅入深、由课内到课外、由特殊到一般、由一般到特殊;教学过程要科学、合理,符合教学策略;教学气氛要紧张、活泼、热烈、有序,引导学生思考、归纳、总结。
3、要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。教师要有意识、有策略地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,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动、锻炼能力。这样教学,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、和谐、活跃的气氛。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,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,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、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。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:或质疑问难,或浮想联翩,或组间交流,或挑战权威。师生互动,生生互动,组际互动,环境互动,在有限的时间内,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。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“死角”,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,平等、和谐与交流共存,发现、挑战与沉思同在。活跃的思维,频动的闪光点,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。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,又不唯教材。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,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,学生在互动中求知,在活动中探索,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,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。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,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。
4、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。学生,是学习的主人,课堂45分钟是学生撷取知识、提高能力的主要阵地,教师要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;关注学生思考的容量和深度;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;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,发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,采取各种方式真真切切地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,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,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。
5.反复训练,锻炼能力。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,对初中七年级的学生而言,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。
6.加强个人的文学艺术修养,用教师的自身魅力来吸引学生。试想:一个风趣、幽默,在课堂上左右逢源的教师怎么会不受学生的欢迎?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听老师的课,进而喜欢这门学科,从而能积极地投入学习。语文课的魅力就在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。所谓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,深厚的文学底蕴不但令老师拥有独特魅力吸引学生,更能促进教师的语文教学能力。这方面,年轻的老师们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,首先表现在知识储备不够,然后就是不能很好的将自己现有的知识呈现在课堂上,所以我们需要不断进步,学习新的教学理论,并将它们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,从而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。
上一篇:
英语学习的能力途径
下一篇:
后勤管理如何体现“三性”
小黑屋 丨 手机版 丨 Archiver 丨 千亿·球友会(中国)官方网站
公安备案号:42120202000103 ICP备案: 鄂ICP备19031602号-1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 GMT+8, 2018-11-14 16:33 , Processed in 1.025408 second(s), 1 queries , Wincache On.